一、 引言
詹大年校长有一个“好说歹说说教育”系列,我就开始一个“咸说淡说论学习”系列吧。
今天要讲的问题是,为什么学生的估算能力总是不尽人意?
是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吗?课程标准里有给定的学时要求。学生们做的估算题目也并不少,为什么他们却掌握不了呢?
因为学习环境不合适估算。
二、 原因探析
1) 首先,估算没有标准答案,在形式上不方便老师判卷子。这样的内容,老师(包括家长)是不喜欢的。而社会上的教辅机构,为了给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“成果”,是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的。家长也不接受啊,教我的孩子这些“无用”和“不考”的内容干什么?
2) 其次,老师对估算的理解和运用是不全面或不深刻的。估算说到底是定性分析,它本应该存在于定量分析之前。就像前脑没有中脑,中脑没有后脑的发展为基础就什么都不能一样,缺乏定性分析的定量分析,实际上是无本之木。我给一些七八年级的同学出鸡兔同笼的题目,“笼子里共有头78只,共有脚150只……”,学生们只会怀疑自己粗心解错了,或者问“为什么解是负数啊?”,就是没有意识直接说,这不可能!
3) 最后,老师自己的估算能力和习惯薄弱,是估算能力得到发展的关键原因。比如,我带儿子去家乐福买菜,用去尾法把零头舍去,一个个累加。这还不够,随后在加一个修正,比如说买了8样东西,加一个修正因子5角,结果再加4元。这样偏差不就更小了吗?在此基础上,再加上一个偏差,估算结果和实际的价格不超过2元。儿子一看,真神奇!就有学习的兴趣了。如果大于2元,没关系,咱们再来调整一下修正因子。那么修正因子又是如何定的?是自己每一次去尾时,要粗略地记住每一个舍去的数字。这种事情经常做,不光估算能力得到提高,记忆力也得到了发展,学习兴趣还得到了增强。
三、 怎么办?
a) 把学校学习作为学习的一部分,一小部分;不要把教辅机构的内容作为补充。
b) 给孩子们留出做白日梦的时间,让他们有机会无意识学习或默会学习。让他们自己多感受,多参与,多表达,多思考。
c) 发现学生的兴趣,抓住学习窗口,用项目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灵活更有趣。